「你很痛苦?有憂鬱症?不會啊!我看你很正常。」兒福聯盟「踹貢少年專線」去年共接聽一六七三通青少年來電,其中有憂鬱、易怒等情緒困擾,以及精神、心理疾病青少年比率明顯增加,青少年嘗試傾吐卻難被理解,問題不斷惡化。

「踹貢少年專線」專門提供十三到十八歲青少年來電。以二○二一年數據分析,有緊張、易怒、憂鬱、焦慮等情緒困擾者從二○二○年的百分之廿一增加到百分之廿五點九;精神、心理疾病青少年比率也從百分之四點七增加到百分之九點九。

兒盟中區社工處副主任許慶玲表示,許多來電孩子會說,覺得自己有憂鬱症、想去看醫生,卻被父母認為是「無病呻吟」。有些青少年原本服藥,但家人擔心長期看精神科會留下紀錄,不願意讓孩子再去就診。

青少年最常傾吐煩惱是課業、人際等校園事件。許慶玲指出,課程分組、成績不如預期、被同學排擠,都是常見內容。例如分組,孩子會焦慮「會不會沒人要跟我一組?」也有孩子會來電哭訴「班上同學都討厭我,每天到學校好痛苦。」

許慶玲表示,及時接住孩子情緒,才能避免出現更嚴重心理疾病或自傷行為,這也是專線成立目的。家長需耐心嘗試同理青少年痛苦,「不要等孩子完全放棄時,再來救他」。

聯合報長期關注兒少議題,去年推出「憂鬱世代」專題,與兒福聯盟合作推出公益訂閱方案,獲得廣大讀者支持,讀者善款全數用於「踹貢少年專線」。事隔一年,從專線觀察中看到,助青少年擺脫憂鬱無法一蹴可幾,需要讀者持續關注,多傾聽理解憂鬱世代。

 

青少年求助來電 精神、心理疾病比率增

彰化轉增貸

arrow
arrow

    wad198548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